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 战争·个体与中国乡村社会——《郝星久日记》的一个阅读史

    岳谦厚;曾桂;

    1938年3月,吕梁山区晋南黄河沿岸重要城镇河津沦陷。郝星久,一位时年25岁的乡村知识分子,以笔为器,守望乡间,留下珍稀的日记材料。细究郝氏所记内容,不难发现这些战时日记是独特的个体心史,亦是日本侵略大背景下乡村日常与群像的集中呈现。日记以之叙述详尽性与个人私密性,极具史料价值。又因该日记所载多系全面抗战时期晋南乡村社会的各式样貌与民众在战争状态下的生存境况,因此郝氏记录无疑为后世思索战时政治、经济、军事、乡村社会等诸多问题打开一扇窗口。走进郝氏心灵深处,从其所在乡间无尽的言说与乡村世界的百态出发,一个战时中国社会印象或许并不完整却已足够清晰。

    2025年03期 v.15;No.87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由晋入闽:山西南下干部与福建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

    杨建崇;

    山西南下干部到达福建解放区开展接管建政工作后,由于语言不通、缺少干部、群众未充分发动、侨区和老区情况复杂等原因,福建地区的土地改革工作极具迫切性和复杂性。山西南下干部通过培训新干部、开展土地改革试点、充分发动群众、侨区和老区制定专门的土地改革政策等方式,顺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工作,农民实现了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福建农村地区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2025年03期 v.15;No.87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晋绥学与晋绥文化传承

  • 晋绥革命根据地文艺教育及政治宣传成效研究

    李永霞;

    全面抗战时期晋绥边区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和政治宣传活动,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热情,为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文艺教育活动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喜闻乐见,显著提高了根据地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晋绥革命根据地积极利用广播、标语口号等手段加强政治宣传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增强了军民之间的凝聚力。晋绥边区所采取的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引导措施,对于巩固根据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抗击侵略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03期 v.15;No.87 15-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 晋绥红色文化融入运动员学生党员教育探究

    武荣荣;孟宏君;温宏君;

    晋绥红色文化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蕴含着巨大的能量。通过构建体育院校与专业运动队协同模式,在党史党课、主题党日、实践教育、日常管理等方面将晋绥红色文化融入运动员学生党员教育,有利于在教育方向、内容、方式、效果上推动运动员学生党员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增强运动员学生党员的党性,提高运动员学生党员的素质,引领运动员学生党员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2025年03期 v.15;No.87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中国式文艺评论理论与实践

  • 中国通俗文学电影改编研究(1921—1931)

    王莹;

    20世纪20年代,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顺应市民文化需求,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武侠小说进入电影界,不仅仅带来20年代的一个电影高潮,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最广大电影观众群体,帮助中国电影实现了市场化生存,并且形成了中国电影的文化性质,其影响延续至今。

    2025年03期 v.15;No.87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 魏晋风度的生成逻辑、审美范式与文化流变

    秦文平;

    魏晋风度是在礼崩乐坏背景下,通过玄学思辨和药酒文化等途径实现的价值重构,其核心表现为痛感美学,包括死亡观照下的生命自觉、狂狷人格的悲剧崇高以及山水玄悟的意境生成。这一时期的文人精神经历了范式革命,艺术本体实现了自觉觉醒,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魏晋风度的文化基因在现代社会仍具有转化和传承的可能性,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历史借鉴,也为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年03期 v.15;No.87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黄河文化与非遗研究

  • 舞动三晋:山西非遗舞蹈与文旅融合的共生之道

    焦亚旭;

    山西非遗舞蹈作为三晋文化的活态载体,兼具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与旅游吸引力。以山西非遗舞蹈为研究对象,不难发现山西非遗舞蹈通过节庆展演、校园传承及数字化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但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参与不足、市场化程度低等挑战,也使得部分非遗舞蹈濒临失传。基于此提出政策扶持强化活态保护、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造性转化以及深化文旅融合等创新策略,以期为山西非遗舞蹈的可持续传承与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v.15;No.87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山西大学堂译书院近代中国教育教材的翻译出版

    任睿琪;梁高燕;

    山西大学堂译书院成立于1902年,是当时中国第二所大学译书院,虽然存在时间仅六年,但翻译、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西学书籍作为译书院的教育教学教材。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六年间共翻译出版各类教材23种25册。翻译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众多领域,多为自然科学,少数为西方人文社科教材。山西大学堂译书院的翻译背景、翻译人员、翻译成果、翻译模式和影响等,为中国教育教材的翻译出版提供借鉴和经验。

    2025年03期 v.15;No.87 40-4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背景下吕梁市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路径研究

    王沛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环节就是农产品的发展。农产品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产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必经之路。吕梁市农产品在品牌建设中存在品牌意识淡薄、品牌定位模糊、品牌建设人才短缺、品牌传播乏力、品牌服务不完善和产业协同不足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品牌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品牌意识、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品牌传播、精准品牌定位、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农产品品牌服务等,旨在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益指导,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2025年03期 v.15;No.8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经济法视域下市场监管权力的边界厘定

    葛蕾;任俊峰;

    在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厘清市场监管权力的界限是保障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关键所在。经济法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规范工具。它肩负着对市场监管权力给予和约束的双重责任。但目前我国市场监管权力边界模糊,体现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权力滥用和新兴行业监管落后。基于经济法视角对市场监管中权力边界模糊化的成因及不利影响进行探究,提出以健全法律体系和强化权力制衡机制明确市场监管中权力边界,以期为促进市场治理科学化和法治化、保障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3期 v.15;No.87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 微短剧赋能山西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研究

    关雯;赵素芳;

    乡村振兴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推动了乡村发展模式的创新。微短剧作为低成本、高传播力的数字媒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以山西省为例,基于媒介赋能和在地化理论,研究微短剧在乡村文化传播、产业融合和基层治理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微短剧通过技术赋能降低创作门槛,借助本土化表达增强文化认同,依托算法推荐和产业联动实现文化资源的经济转化,并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2025年03期 v.15;No.87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

    逯慧;贾茜茜;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受到独特的基本国情和文化基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和复杂的人口结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的基本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独特的文化基因。独特的基本国情和文化基因影响了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决定了其以人口规模巨大为基础,逐步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一独特发展轨迹。

    2025年03期 v.15;No.87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组织力—组织功能: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许会娟;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稳固党执政根基的重要基石。基层党组织建设强调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组织功能,深刻体现了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凸显组织建设系统性以及彰显组织体系建设重要性等核心要义。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聚焦党的领导,强化核心引领力;聚焦组织体系建设,推动组织功能有效发挥;聚焦组织创新,激发活力与创造力。同时,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优化效能评估,健全科学评价体系等,持续创新建设路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党的事业筑牢坚实根基。

    2025年03期 v.15;No.87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 “两个结合”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

    孟超;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方向。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分析“两个结合”对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思想根基、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当前高校文化育人现状,指出存在文化认知浅层化、实践载体单一化、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强化思政课主渠道建设、推进校内外协同育人、创新网络文化传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培养等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水平提供操作性参考。

    2025年03期 v.15;No.87 72-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探究

    程雅娟;李浩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自强最深厚的源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针对当前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内容把握欠深入、传承方式缺新意、文化认同感弱化、保障机制不完善、传承实践性不够等现实困境探寻有效传承路径:深挖文化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全面融入生活;创新传承方式,通过多渠道传播增强人民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增强传承教育,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创设全社会文化传承氛围;深入传承实践,使传承真正得到“复活”,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文化基础。

    2025年03期 v.15;No.87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出版与传播研究

  • 市级党报以内容优势赢得传播优势的路径探索——以《吕梁日报》实践为例

    付永文;

    市级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地方传达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是提供全面的本地新闻资讯的地方信息枢纽,是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的舆论引导者,是反映群众呼声、服务群众生活、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市级党报面临着内容创新不足、受众关注度下降等传播困境。《吕梁日报》用大量生动的事实映证了市级党报坚持党媒姓党、听党指挥,坚信高质量的内容是立报之本、强报之基,是提升主流思想舆论传播力的流量密码这一真理。

    2025年03期 v.15;No.87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从李子柒复出爆火透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李亮亮;

    2024年11月12日,停更三年的李子柒正式复出,回归社交媒体,两天更新三条视频,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超5亿人次,爆火网络。李子柒复出爆火,“吕梁守艺人”却面临窘状,文章梳理了非遗保护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探讨传统文化“出圈”及非遗焕新的思路,提出了立足媒体特征、适应媒体发展规律、发挥更广泛媒体力量推动传统非遗焕新的策略。

    2025年03期 v.15;No.87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探析《诺桑法王》在青海黄南藏戏的传播及重要地位

    李宜;

    《诺桑法王》是第一部从西藏传入青海黄南的藏戏剧目。它在青海的传播主要经历了在隆务寺的流传演变、在民间藏戏的传播和专业剧团青海省藏剧团(原黄南州文工团)对该剧目的改编三个时期。它在隆务寺一百多年的传播是黄南藏戏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时期。1958年,从隆务寺还俗的多吉甲在苏乎热村排演的《诺桑法王》推动了黄南藏戏在民间的普及和推广,黄南藏戏表演艺术进入成熟阶段。青海藏剧团的多杰太、华本嘉与高鹏以及李加东周等先后三次对《诺桑法王》的内容进行改编。这三次改编使剧目从剧情内容、演出形态等方面在继承藏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都有创新发展,标志着黄南藏戏的繁荣。

    2025年03期 v.15;No.87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黄文秀先进事迹育人效能研究——以涵育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为例

    高冉;田东婷;

    黄文秀坚守初心使命,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投身家乡脱贫攻坚事业,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黄文秀先进事迹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的缩影,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探讨黄文秀先进事迹所蕴含的核心价值意蕴及其发挥育人效能的机制,以长治学院“文心秀行”教育实习先锋队作为典型案例开展深入剖析,提出了黄文秀先进事迹涵育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策略建议,包括高校应打造黄文秀先进事迹+志愿服务品牌、将黄文秀先进事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健全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社会应构建基层服务长效机制、搭建优质志愿服务实践平台、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应转变志愿服务观念、深度参与服务活动、推动团队组织建设,以此来全面提升黄文秀先进事迹的育人效能。

    2025年03期 v.15;No.87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新常态下强化企业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

    曾琳娜;

    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企业为了实现长效稳定发展,对政工队伍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旨在培养出高战斗力、高凝聚力的政工人才队伍。当前新常态下,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价值突显,可员工工作积极性、队伍结构、职业素养、岗位晋升渠道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改变当下企业政工队伍现状,应正确认识政工队伍建设工作,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提高人才选拔关注度,并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教育活动。

    2025年03期 v.15;No.87 105-10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教育教学研究

  •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就业个案研究——职业生涯规划视角

    侯建平;

    地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适应性的关键指标。通过对15名地方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初次高质量就业进行深度访谈发现,高质量就业个体具备清晰的自我认知与持续深化的职业认知,能动态调整生涯目标,并展现出强大的规划力与执行力(含智慧策略与坚韧精神),评估修正贯穿全程。其核心动力源于积极人格特质与职业生涯规划内部要素的相互交织作用,并能够积极转化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外部资源。基于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框架,文章提出:学生个体应强化规划意识与执行力,主动整合资源;学校需构建“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全程化、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显隐结合提升指导实效,以系统性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就业质量。

    2025年03期 v.15;No.87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项目式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

    梁彬;左亚娟;樊宪辉;

    在“新文科”建设驱动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正经历转型。传统英语教学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无法满足新时代应用为本、学科融合的要求。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因此,采用项目式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4+3+N”教学内容体系,创设了“三课堂”智能育人环境,创新了PERCS教学法和积极导向评价矩阵,以期为新形势下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辅助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可能性。

    2025年03期 v.15;No.87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OBE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领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L市高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为例

    姚振宇;

    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而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如何更好地做到理实融合、学用一体。“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五大领域教法课程之一,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具备相应的实操能力,能够根据自己所学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教学存在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低、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守旧和学校教学条件匮乏的问题。针对该现状从OBE教育理念出发,重新构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体系,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制定课程目标,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翻转化,实操教学项目化,岗位适应联合化,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学用一体。

    2025年03期 v.15;No.87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吕梁学院学术先锋——

    <正>王奶珍,1984年10月生,山西柳林人。201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学前教育学硕士学位。2010年至今在吕梁学院教师教育系工作,担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青年学术骨干、晋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20年至2024 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管理与政策。主持省部级课题7项,其中教育部项目2项;发表《社会嵌入视域下村级幼儿园发展的影响因素、产生逻辑及支持策略》等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4篇被核心期刊收录,《社会嵌入视域下村级幼儿园发展的影响因素、产生逻辑及支持策略》《幼儿园戏剧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探究》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全文转载;出版学术专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研究》1部。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山西省级课程思政二等奖,吕梁学院十佳教学标兵、十佳科研标兵等荣誉称号。

    2025年03期 v.15;No.8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 吕梁市文旅特色小镇——吕梁市中阳县阳坡塔社区

    <正>中阳县宁乡镇阳坡塔社区位于中阳县城北7公里处,340省道东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由阳坡塔、 乔则沟、石家焉三个自然村组成,面积5.6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在现代文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迅速蜕变、 华丽转身的新农村,有“中阳小华西”的美称。 “一沟两山四面坡,两焉一塔土石窝。"这就是全县典型的无水、无路、无粮的原“阳坡塔村"的真实写照。出生于该村的全国人大代表、中钢公司董事长袁玉珠同志“致富不忘乡亲,创业回报乡土”。2010年,他用智慧描绘出家乡的蓝图,用胆略拓展家乡的坦途,用实力资助家乡的富裕,用钢铁铺筑小康大道。他对全村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致力于阳坡塔新农村的宏伟建设。就这样,乘着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东风,靠着中钢公司积极扶贫的助力,阳坡塔开启了改天换地的大变革——大刀阔斧,搬山填海。一间间挂在山上的砖窑洞变成了一排排洋气的楼房,一栋栋气派的别墅,水暖电网气齐备,家具家电配套齐全,居民取暖用电基本不用花钱,大大减轻了生活成本。

    2025年03期 v.15;No.87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