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学与晋绥文化传承

  • 土改中的改成分退果实问题——以晋绥边区崞县为个案的考察

    岳谦厚;苏铭;

    改成分退果实是土改运动发生转向的关键环节,对土地政策正确旨向回归和中国共产党革命走向深入产生了直接影响。晋绥边区崞县在改成分退果实过程中,以先打通思想、再配合平分土地及发放土地证进行成分复查的方式,完成对错订户成分改正和利益退补。与此同时,在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农民不愿改订成分、乱下成分、退补果实不力等现象,并因之造成贫雇农利益受损、地主富农反攻的严重后果。中国共产党为此采取重新复查成分、严厉打击各种反攻行为等措置,对之予以应对。通过改成分退果实,不仅有效遏制了土改中“左”的偏向,亦充分巩固了国家政权对农村基层社会的强效控制,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成功之道从中可见一斑。

    2024年06期 v.14;No.8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晋绥革命根据地红色戏剧资料的价值与建档管理

    李成生;王利玲;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华北战场创建了晋绥革命根据地。晋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戏剧资料内容丰富、数量可观,按存在的形态主要分为文书资料和实物资料两大类。文书资料包括戏剧文件、戏剧剧本、戏剧报道、戏剧人回忆录、日记及文集等。实物资料包括道具、服装、图像、演出场所等。这些红色戏剧资料具有区域性、连续性、完整性等特点,是原生态的宝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现实价值。艺术机构和档案部门虽高度重视,但在建档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需解决。

    2024年06期 v.14;No.84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晋绥文化传播实践分析

    许桃;

    晋绥文化发端于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早期主要通过开创报刊、开展文艺活动、普及教育等方式进行传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今天,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广泛应用使晋绥文化的传播方向、传播路径和传播效果发生了变化。在借鉴过往传播经验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数字化传播技术,通过档案再现、多元传播、社交互动、跨界合作等方式,宣传好晋绥文化。

    2024年06期 v.14;No.84 12-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中国式文艺评论理论与实践

  • 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建构——以《中国美学史话》为例

    佟建伟;

    对中国美学话语体系、中国美学史的建构,学界有广泛的讨论和尝试。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建构应考虑中国本土文化实际。李翔德和郑钦镛的《中国美学史话》可以视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的较早尝试。《中国美学史话》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国美学的“史话”。该书从神话传说谈起,对中国具体风俗和文物进行审美烛照,探讨其中闪现的美学思想,揭示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性和价值。《中国美学史话》介入现实进行中西美学思想比较,提出“美学是科学的皇后”,美在社会,许多篇章新意迭出,显现科学化美学思想,是一部植根中国历史土壤、扎根人民群众、有科学化的理论指导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著作。

    2024年06期 v.14;No.84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批评认知视角下环保海报多模态话语分析

    宫雪芹;李栋杰;

    环保海报一般由文字和图像构成,属于多模态语篇的类型,二者共同构建语篇意义。作为多模态语篇的一类,环保类多模态语篇的批评认知研究目前并不多见。而通过结合视觉语法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环保海报多模态语篇,能够多维度识解语篇意义和环保海报设计者的交际意图,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从认知批评话语的角度分析,更有利于探究图像和文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际方式以及二者共同构建语篇意义以实现信息传递的路径。

    2024年06期 v.14;No.84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黄河文化与非遗研究

  • 非遗文化传播中终身美育路径的建构——以福州漆艺为例

    邓婧;

    美育在传播中华文明、提升审美素养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福州非遗漆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收集数据,探索在非遗文化传播中构建终身美育路径的可行性;揭示大众消费者、漆艺人和市场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终身美育在非遗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从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三个层面着手,给出非遗文化传播中终身美育路径的构建措施,以提升公众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参与度,有效推动非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06期 v.14;No.84 26-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价值利用探究——以碛口古镇为例

    高婧;

    碛口古镇是黄河古渡口,是晋商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库。通过系统梳理古镇的聚落形态与传承脉络,多维阐释古镇独特而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厚重而深邃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博大而深沉的精神文化资源;进而提出碛口古镇文化资源价值利用的有效途径,以文旅融合为背景,创新文化传播策略,探析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

    2024年06期 v.14;No.84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

  • 新时代山西廉洁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

    袁随芳;翟翠玲;

    树立廉洁价值理念是反腐倡廉、风清气正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文化自觉,担负新时代文化新使命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时代山西廉洁文化建设和传播既要注重传播主体的专业性、传播内容的创新性,还要加强数字化媒介平台和体制机制的建设。

    2024年06期 v.14;No.84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山西方言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蔺若晨;段雨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山西方言作为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独特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方言文化的挖掘与保护。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也为山西方言的展示搭建了广阔舞台。加之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山西方言的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所以,乡村振兴应从文化、产业、人才三个维度出发,发挥方言在乡村文化、经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2024年06期 v.14;No.84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吕梁精神研究

  • 吕梁精神融入青年成才的路径研究

    牛成丽;

    青年成才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大计,关系民族兴盛发达。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单独章节列出,高度凸显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与人才支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吕梁精神融入青年成长成才,不仅能够为吕梁精神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吕梁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融和发展,而且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新时代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2024年06期 v.14;No.84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论新时代吕梁精神的育人价值

    宋莉;

    吕梁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党领导吕梁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精神财富,是三晋大地重要的红色资源,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吕梁精神育人价值的典型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全国性与地区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新时代吕梁精神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强化党的伟大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开拓新时代改革创新等方面。要通过讲活吕梁故事、结合时代实践、创新传播方式、融入思政教育等路径充分发挥好吕梁精神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

    2024年06期 v.14;No.84 54-5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思想政治研究

  •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启示

    乔美丽;王鹏;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主要包括无产阶级革命中的文化领导权、市民社会、阵地战、有机知识分子等内容。这些内容与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值得汲取和发展。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现实启示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还要在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意识形态工作策略的创新。

    2024年06期 v.14;No.84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启示

    赵利华;刘大有;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在长期历史发展的实践中,经历了孕育、萌芽、发展和成熟四个阶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价值与目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在今后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目标三个原则。

    2024年06期 v.14;No.84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精准思政建设中的研究

    刘璐璐;

    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它旨在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准确性、综合性和导向性。目前,学者对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理论来源以及与智能算法的结合上。他们认为,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实现精准教育的重要工程,是增强思政课针对性的现实选择。精准思政建设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精准思政的建设仍存在精准思维培育困难、理论和现实存在矛盾、研究缺乏持续性等问题。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开展全面实践论证、推进研究的可持续性,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精准思政的研究。

    2024年06期 v.14;No.8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学生工作研究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科学干预机制研究

    张萌萌;强忠;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机制对于预防心理疾病、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将大学生分为“红黄蓝”三类人群,从积极心理引导机制、积极心理塑造机制、积极心理强化机制以及积极心理协同促进机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的进行科学干预管理。结合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和特点,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心理干预方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保障措施,确保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常态化,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

    2024年06期 v.14;No.84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职业本科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史宏;

    在职业本科院校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和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而落实培养职业本科人才的要求。然而,当前职业本科中劳动教育存在局限与不足,具体表现为当前社会对劳动及其价值的认知接纳程度相对局限、师资队伍体系建设不合理、课程设置片面化和劳动文化未能切入校园文化建设。面对这些问题,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改革劳动教育课程和将劳动文化切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2024年06期 v.14;No.84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教育教学研究

  • 延安革命旧址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理路探析

    裴承子;刘佳;

    延安革命旧址作为延安这一革命圣地的标志,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鲜活的教科书,深刻体现了延安精神。以延安革命旧址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增强思政课德育功能、契合思政课育人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思政任务。因此,要从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核两方面入手深入剖析延安革命旧址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从参与格局、反馈机制、模式创新、场域环境四个维度探析延安革命旧址红色资源在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增强高校思政课引领力、感染力和凝聚力的实践路径。

    2024年06期 v.14;No.84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探析

    王金娥;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英语教育改革的关键。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师范生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良好的语言技能和专业的教师教学素养等。而要提升英语师范生专业素养,可以以高校为主,构建系统化师范生培养体系;以教师为引领,实施素养导向的专业培养;以师范生为主体,自觉树立教师职业意识等,为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师提供系统化路径参考。

    2024年06期 v.14;No.84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吕梁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晋绥剧社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索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坚定文化自信和铸魂育人自觉,积极传承晋绥红色文化和文艺传统,持续打造“三个文化”特色育人体系和育人模式,吕梁学院于2023年10月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晋绥剧社。在揭牌仪式上,校党委书记殷杰代表全校师生对剧社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就剧社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剧社成员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深入广大农村、企业和社区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活动;

    2024年06期 v.14;No.84 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 《吕梁学院学报》2024年总目录

    <正>~~

    2024年06期 v.14;No.84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