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 日记人生:抗战时期山西知识分子的心灵归宿

    王翰之;

    全面侵华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地处抗战一线的华北地区民众因不同的身份与认知,展现了多元的近代众生相,尤其是在此时代大变局中的读书人对于自身道路的选择特色各异。传统士绅、新士绅知识精英与现代革命者、共产主义战士这三个不同的身份下面对的时代压力,以及在四书五经、新式教育与马列主义三种不同知识体系影响下,末世衰败的前清遗老、迷茫彷徨的民国中年和激情昂扬的革命青年,作出了不同人生抉择,由此可以窥见特定时空下文化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及其前行的内在驱动。

    2025年05期 v.15;No.8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新见抗战时期陆晶清佚文三则

    陶小苗;覃治华;

    抗战时期的陆晶清在时代的洪流中深刻介入革命运动,一改此前的文学创作风貌,不局限于诗文,开始进行与社会链接的多种文体书写,思考民众、妇女与全民解放等问题,尝试超越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启蒙表达,构建救亡文学书写。通过近期新发现的陆晶清三篇佚文(《介绍何登夫人》《重庆在烈焰中——致何登·夏洛蒂夫人(Nrs Charlotte Haldane)》与《从“青年”说到“学校”——给在学的女青年》),勾勒出这位革命女作家在抗战时期的创作转向和情感走向,揭示了其文字背后所蕴含着的世界视野与女性意识,对完善陆晶清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内涵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025年05期 v.15;No.89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晋绥文化对抗战时期书法风格及创作题材的影响与研究

    杨浩;

    晋绥地区的书法文化,记录着由北魏时期到唐代再到近现代的历史变迁,展现了晋绥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形成了晋绥书法文化独特的时代特色,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现存的晋绥边区战争年代的手札书法、刊名题字、书法作品等,无论是对于研究书法,还是研究晋绥革命史,都是极好的文献资料。

    2025年05期 v.15;No.89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晋绥学与晋绥文化传承

  • 从“蒙昧小童”到“抗战先锋”: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劳动教育与儿童动员

    曹嘉怡;孙文沛;

    在抗战的时代语境下,儿童作为蕴藏着丰富抗战潜能的革命群体被中国共产党所“发现”。通过劳动教育形塑儿童,建构其“抗战先锋”的主体身份,成为中国共产党动员儿童抗战的政治方案。中国共产党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开展儿童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在劳动理论讲授和生产劳动实践中,形塑儿童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为儿童参与抗战事业奠定基础。通过劳动教育,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儿童从依附家族、放牛做工的“蒙昧小童”,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勇担民族重任的“抗战先锋”,形成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的坚定认同,并逐步参与到生产、拥军等支援抗战的活动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身份建构技术与政治动员智慧。

    2025年05期 v.15;No.89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 数字化赋能与红色基因传承:吕梁红色文化遗产传播路径创新研究

    贾磊;

    吕梁红色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播中的现状不容乐观,面临诸多困难挑战。但经过剖析,文章提出叙事创新与技术融合的激活红色基因传播的新路径,并以“技术—叙事—场景”三维分析框架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播的具体实践模式,为革命老区的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传播策略。

    2025年05期 v.15;No.89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中国式文艺评论理论与实践

  • 从柳宗元三教融合思想察其散文主题的演变

    郭媛;

    柳宗元三教融合思想与其散文主题有着密切联系。柳宗元“夷夏若均”的观点反映其散文主题从“守雌”到“佐世”思想的转变。“守雌”的人生态度促使他保持淡泊名利之心,同时也怀有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体现其对“佐世”政治作用的重视。柳宗元通过“伸长黜奇”的处事原则,汲取儒释道三教之长,使其散文主题从愤激的表达转向平和自适的内蕴。在与僧人朋友的交往中,他传承了儒家道统,吸收了道家“冲虚”的心性思想,使自己融合山水,最终实现他“无为而治”的治世理想。柳宗元的“统合儒释”观使其散文实现从“内圣”到“外王”的人格理想的突破,从对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最终走向他对“官为民役”思想的宣扬。

    2025年05期 v.15;No.89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 “女性向”网络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艺术流变

    武文颖;吴佳琦;

    互联网时代,“女性向”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女性通过互联网的隐匿性建造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进行“女性向”文学的创作和女性情感的表达。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不断加强,“女性向”网络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逐渐从传统男性主义的凝视中脱离出来。从依附男性到独立自由,女性形象的变化折射着女性群体表达自我的先锋尝试以及寻求自我价值实现。通过探究“女性向”网络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发展脉络,了解当今女性群体的内在精神诉求,同时对目前女性形象塑造的现实困境进行反思,希望为“女性向”网络文学创作提供思路与参考。

    2025年05期 v.15;No.89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

    赵婧;

    近年来,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先导力量的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途径,可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推动乡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然而,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还面临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数字技术专业人才短缺、文化数字化构建欠缺、流量逻辑导致乡村文化异化等诸多现实挑战。因此,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从优化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加强乡村文化数字化构建、规范高质量内容创作等方面着手。

    2025年05期 v.15;No.89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百面吕洞宾的千年形塑

    黄书亭;

    生于运城芮城的吕洞宾,昭显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侠济民,召将除妖,是雅俗共赏的道教神仙、民间神仙、平民神仙,契符丹道学家、性命学家、“八仙”头牌、吕祖先师等盛誉,定格为地标碑石,在古今对视、中外对话中走出山西,走向全国全世界。回望吕洞宾毕生行迹,校定其道教史上的坐标、文明史上的定位,必须站在寰球的角度、华夏的高度,走进历史深处,解读经文化博弈生成的百面吕洞宾形象,体察吕祖成仙晋圣的必然逻辑,体验其达观心路和济世追求,避免僵化、丑化、美化认知误区,共襄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复兴,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5年05期 v.15;No.89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探寻民族融合的轨迹——龙天、刘王、可汗神庙考述

    刘勇;

    龙天、刘王、可汗是吕梁山——汾河中游一带的地方神明。其最大祭祀功能是护佑水源丰沛,五谷丰登。限于史料,龙天神来历几乎成谜。经考察梳理,龙天神主的源流演变过程,与刘王、可汗崇拜多有交集,是千百年来民族融合史长河中的一条暗线轨迹。

    2025年05期 v.15;No.8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经济学研究

  • 山西省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张彤;

    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数据要素的高效配置、数字平台的创新应用以及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山西省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在顶层制度设计保障的同时,不断加速数据价值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治理数字化的进程,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转型路径、产业结构优化和数字治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山西仍需要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发展数字核心产业,积极推进“数实”融合,在城市治理中实现数字赋能。

    2025年05期 v.15;No.8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一个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理论视角

    赵锦泱;丁玉梅;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版文件,强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责任落实。这一制度规定有着更一般、更普遍的意义,体现了经济法则的科学要义。节约根源于资源稀缺,是人应付稀缺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丰裕生活的基础。在对抗稀缺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们发现市场经济是最厉行节约的制度安排。政府的基本功能在于维护市场经济的平稳运作。所以,政府是保护厉行节约的社会合作必不可少的机制。同时,政府的行为本身也受制于节约的原则。更重要的是,政府的行政管理方法,由于缺乏经济计算,只能通过更为严格的制度规定约束各级官员的行为。当然,节约只是手段,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才是目的所在。

    2025年05期 v.15;No.89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黄河文化与非遗研究

  • 论当代中国生态实践的正义论逻辑

    张克巍;

    当代中国生态实践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正义、代际正义、代内正义、国际正义等四重正义的维度。在人与自然关系正义维度上,秉持“生命共同体”的正当性和适当性主张;在代际正义维度上,践行“生态兴衰论”和“两山论”的逻辑;在代内正义维度上,贯穿“生态民生论”和“重典治理论”的论述;在国际正义维度上,“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的道义和担当。

    2025年05期 v.15;No.89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在地经验与文旅协同:山西吕梁段黄河文化开发的田野调查与路径创新

    李慧;张莉;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黄河文明在吕梁流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域特征。通过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沿黄四县自然—人文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实证研究,构建文化遗产活化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通过构建文化生态位模型,揭示文化基因解码对产业转化路径的驱动机制,创新性提出“三维协同”发展框架。研究成果形成文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模型,为黄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理论范式,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经济帕累托改进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025年05期 v.15;No.89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学生工作研究

  • 心理教育、思政教育双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研究

    李静;杨转转;

    近年来大学生参与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案件频发,对学生身心健康、社会安全稳定均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针对此,从心理教育、思政教育双视角下提出“加强心理教育、加强普法知识宣讲、加强课堂案例教学、加强实践育人效果”“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家校合力教育、注重家庭治疗的普及”“建立社会预防机制、建立政府协同机制”的“四加强、三注重、两建立”防范对策,从而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促进法治教育与预防建言献策,为网络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我国持续推进依法治国助力。

    2025年05期 v.15;No.89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吴迪;任冉;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聚焦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育人模式建设,梳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育人力量下沉不足、模式落地落实不够、育人抓手较为单一、育人理念创新发展不够等困难和挑战,提出强化育人力量整合、推动模式有效落地、丰富育人抓手与途径、创新育人理念与技术应用等优化策略解决当前困境,以充分发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推进育人实效。

    2025年05期 v.15;No.89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教育学研究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核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王利萍;连慧英;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时代特色鲜明且实践基础坚实,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理论逻辑、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方面高度契合。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应系统把握其核心要义,厘清融入的内在逻辑,并积极探索教学创新的现实路径。

    2025年05期 v.15;No.89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新时代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的三重向度

    袁安营;王荣辰;倪廉钦;王磊;

    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主体责任与使命,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仍需深入探索。首先,要坚持使命和需求导向,深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方位;其次,应强化科研平台驱动,深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第三,创新教学改革方式,改变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供需错配”。坚持新时代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化的三重向度,以期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与基础支撑。

    2025年05期 v.15;No.8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调解工作中的语言艺术与技巧

    张莉;李宁;张蕾;赵晨阳;

    调解是解决冲突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矛盾化解的关键一环,始终处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阵地。调解成效与调解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密切相关。调解语言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沟通、情绪管理、引导协商、信任建构等方面,应在调解工作实践中注重中立表达、深度倾听、逻辑清晰等语言策略和技巧;同时,要明确调解工作中语言表达的规范边界,规避不当、情绪化、歧视性语言,严守中立客观立场,聚焦调解主题,积极倾听并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保守当事人的秘密。

    2025年05期 v.15;No.89 105-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吕梁红色教育培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静宜;

    吕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对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红色教育,不仅能够增进其爱国情怀,提升党性修养,还可以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目前,在红色教育培训中存在行业管理不规范、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所以,吕梁红色教育培训发展应规范行业管理,深化培训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塑造特色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培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学员满意度。

    2025年05期 v.15;No.89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教育教学研究

  •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吕梁学院为例

    郭焕平;孟宏;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为了解现阶段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调查某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情况,探讨了存在的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的认识不够准确、路径依赖和传统依赖局限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对第二课堂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等,并据此探索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能够为进一步推进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15;No.89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基础英语教学的数智化转型路径

    杨玉芳;林海峰;

    基础英语教学领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需求。基础英语教学的数智化转型是基础英语教学领域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基础英语教学数智化转型主要路径包括:构建智能技术赋能体系,推动教学手段迭代升级;深化单元主题融创设计,创新跨学科教学模式;重构多维动态评价体系,实现教与学精准调控。通过技术赋能与生态重构,基础英语教学数智化转型有利于实现教学手段智能化升级,构建个性化学习生态,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2025年05期 v.15;No.89 117-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以“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课程为例

    郭锐;郭小强;

    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针对课程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急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和案例引导无法指导学生具体作业实践等痛点问题,我们积极实施课程创新改革。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了解兴趣点,凸显趣味性,加强互动性,提升创造性,重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025年05期 v.15;No.89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吕梁学院学术先锋

    <正>樊红红女,1985年4月生于山西方山。2002年至2006年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同时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6月至今在吕梁学院外语系工作。期间,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在英国利兹大学MA-TESOL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2019年7月至2022年7月在菲律宾圣保罗大学教育领导与科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哲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吕梁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2025年05期 v.15;No.8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 吕梁市文旅特色小镇——离石区烈士楼

    <正>离石烈士楼,位于离石区莲花街道城内村中,又名烈士纪念楼、烈士园、烈士陵园。始建于明代,原为关帝楼。1949年,为纪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离石英勇牺牲的烈士,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县政府将关帝楼改为烈士楼。烈士楼,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东西长25米,南北宽41米,坐落在三孔窑洞之上,外廓造型为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进深五间,双昂斗拱,绿色琉璃瓦复顶。七十多年前,塔楼上高悬“光荣万代”“死难烈士千古英名不朽”“烈士万岁”“光荣伟大”和“永远光荣”五幅匾额。楼内有神龛,内置部分烈土骨灰和贺昌、崔一生、韩昌泰烈士的画像,

    2025年05期 v.15;No.89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