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与践行路径

    陈丽斌;许勋恩;

    意识形态工作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中心工作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意识形态工作被赋予新的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系统而全面的论述。这些论述是在汲取前人智慧、历史经验教训和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我国更好地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促进互联网繁荣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对国家社会的安全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025年04期 v.15;No.8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与“化一体”研究——以讲好“两个伟大革命”为例

    卢林;史美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包含“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也包含“化一体”的思政课教学效果。“一体化”体现在结合各学段特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在学生面前。“化一体”旨在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理论的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禀赋。把“两个伟大革命”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既需要遵照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一体化”讲好各学段相关内容,也需要在讲好党的历史、坚持“两个结合”、贯通“三个体系”上“化一体”提升教学质量。

    2025年04期 v.15;No.88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 晋绥名剧《刘胡兰》的创作与传播

    宫东红;申赟佳;

    晋绥地区经典剧目《刘胡兰》是以革命女英雄刘胡兰为蓝本,汲取山西民歌音乐元素与秧歌剧舞蹈表现技巧,创作出的中国戏曲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里程碑之作,其在中国戏剧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以晋绥名剧《刘胡兰》传播路径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该剧的创作历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跨剧种、跨地域的传播脉络,并深入探讨了其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025年04期 v.15;No.88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

    闫钰滋;

    伟大抗战精神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与精神财富,融入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育人价值,是厚植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关键之举、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必然要求、激昂青年大学生奋斗姿态的现实需要。当前,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意识形态、联动机制、内容方法方面存有挑战,这也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即通过“意识形态治理”、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阵地”三种路径,让伟大抗战精神活起来、融进来,进而让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起来,助力立德树人工程落地见效。

    2025年04期 v.15;No.88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晋绥学与晋绥文化传承

  • 晋绥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活动及其特征研究

    李彩艳;

    晋绥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革命基地,其社会教育活动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晋绥革命根据地的社会教育活动具有教育内容针对性强、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和教育对象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还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文化的普及发展。晋绥革命根据地通过冬学运动、民众学校、识字班与夜校等多种教育机构,以及宣传活动、戏剧演出、图书室与阅读活动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实现了对广大农民、妇女及青少年等群体的全面覆盖与深入教育。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不仅为革命斗争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思想保障,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晋绥革命根据地社会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社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提升教育质量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15;No.88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 晋绥边区文艺教育的革命记忆与当代传承研究

    倪泽茜;

    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记忆传承,不仅让我们铭记了历史,更是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力推动。这种传承能够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如同吕梁精神一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文脉,也是新时代实现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传承这些宝贵的文艺记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2025年04期 v.15;No.88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中国式文艺评论理论与实践

  • 地方图景与时空再造:电视剧《珠江人家》的媒介呈现与文化记忆

    彭翠;尤杏子;陈安然;

    媒介地理学将地理空间的概念嵌入媒介学,构建了由空间、时间、景观、地方等因素组成的理论框架。电视剧作为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角色将特定的地域文化与媒介形态结合起来,形成了更为清晰可见的虚拟地方图景。本文以《珠江人家》的空间呈现与文化记忆为切入点,从空间呈现、时间漫游、文化景观等层面探究岭南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如何通过粤剧、粤菜和粤医药文化的情感连接实现身份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观众重构地方文化图景。

    2025年04期 v.15;No.88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道德伦理嬗变与知识分子叙事的三重向度

    王潇;

    20世纪90年代以降资本-技术时代的宰制性大潮,已成为小说生产、传播乃至形塑自身叙事结构的内在肌理。去道德化流俗景观与知识分子身份危机,以及道德世俗化与知识分子反讽认知可谓汪洋恣肆。然而,近三十年小说也展现了道德伦理嬗变与知识分子叙事的三重向度:一是“过去未去”的革命史叙事下,知识分子重新发现“个人”之维历史悲情意味的道德伦理重构;二是“现在何在”的底层群众与“城/乡/小镇”空间叙事下,知识分子关注“人”之主体性彰显的“人在底层”的道德伦理重铸;三是“未来已来”的赛博格与技术叙事下,知识分子重思“人”与赛博格/技术主体性之维的道德伦理关系,甚至触发技术时代小说理念的深度革命。

    2025年04期 v.15;No.88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地方文化与乡村振兴

  •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吕梁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秦林玉;

    吕梁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其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既能凝聚全民合力,又能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区域文化魅力。在红色文化赋能吕梁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红色资源丰富、多元文化融合及国家战略支持是其三大突出优势。同时,革命老区也面临着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基建短板掣肘、区域协同迟缓等困境。为推动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吕梁可从多方面发力,通过推进资源共享与区域协同、构建“智慧+”文旅模式、强化政策支撑与服务优化、整合红色资源与创新产品体系等路径,让红色文化成为驱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不断释放发展潜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

    2025年04期 v.15;No.88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 农村清洁取暖行动的演化博弈研究

    晋荣荣;冯霞;冯珊珊;

    基于农村清洁取暖行动现实背景,文中以地方政府的晋升竞争、财政激励、政策效益目标导向和农户的成本效用导向为逻辑起点,构建了一个考虑央地两级政府不同奖惩力度和引入农户心理权重的多参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通过考察不同参数设置情形下博弈主体的动态演化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虽存在一定的客观政策效益,但晋升竞争、财政激励是其执行清洁取暖的主要动力;对于农户而言,赋予清洁取暖损益心理权重的高低是决定其自发采纳清洁取暖的关键;地方政府对采纳清洁取暖农户的激励机制会对双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而处罚机制主要对农户采纳行为产生影响。

    2025年04期 v.15;No.88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辛安亭语文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

    冀惠;贺娟娟;

    辛安亭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具有前瞻性,涉及语文教材的编审要求、小学识字教学与阅读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具体方法等内容。辛安亭语文教育思想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满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与建设需要,尤其是基于延安时期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展开的探索。新时期语文教育改革应从辛安亭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吸收营养,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乡村基础教育“在地化”发展,重视新课标新语文教材建设与语文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作用,批判性认识教育改革经验也具有突出的重要性。

    2025年04期 v.15;No.88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辛安亭高等课程与教学改革思想及当代价值

    高丽芳;

    辛安亭一生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教材编写工作,完成了陕甘宁解放区的教材以及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统编教材的编审,让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获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二十余年间,辛安亭在高校开展先进性、实践性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选择“新、精、清”的教材,秉承“少而精”课堂教学原则,把握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调整学科课程门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增开“选修课程”;强化课后辅导,注重课外阅读指导;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倡导综合化的评价方式。这些改革思想对当代高校教学改革实践有多重借鉴意义:教师质量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高校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教材建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基础环节;课堂教学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阵地;教学评价改革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测仪器和指挥棒。

    2025年04期 v.15;No.88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黄河文化与非遗研究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吕梁黄河文化传承研究

    王小琴;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是新时代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吕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原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中原农耕文化、北方游牧文化、晋商文化、以吕梁精神为内核的晋绥革命文化相互交融,孕育形成了具有鲜明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吕梁黄河文化。充分挖掘吕梁黄河文化内涵,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创新传承方式,打造吕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弘扬吕梁黄河文化,续写新时代吕梁黄河文化篇章的有效途径。

    2025年04期 v.15;No.88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 沿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以吕梁市为例

    韩曜泽;吕勇兵;

    吕梁市沿黄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多维特征,包括黄河文明原生层、民俗技艺富集层和节庆文化体验层。这些资源通过数字化保护、实景演出、工作坊、展览和互动体验活动等方式,被转化为旅游吸引物,从而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然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整合不足、创新转化滞后和政策保障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优化策略,包括空间重构、人才培育、科技赋能和政策支持等措施,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025年04期 v.15;No.88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语言文字研究

  • “拒绝采访”的原因及应对方法分析

    畅雪;

    新闻报道必经的环节,是记者取得新闻素材、深入了解新闻事实、围绕新闻事件开展调查研究必须使用的方法。新闻采访是发生在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活动。采访对象“拒绝采访”也是这个互动过程中常见的情况,是记者面临的常见困境。“拒绝采访”成因复杂,有采访对象自身的局限性,也与媒体公信力、记者自身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密切相关,更与整个社会对新闻传播活动的认知有关。因而,从通过提升记者专业能力,提高与采访对象共情能力,合理应用采访方式和手段等化解拒访难题,为新闻实务提出建议。

    2025年04期 v.15;No.88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境下汉字文化内涵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潘艳花;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独特文化标识,更是历史演变,时代更迭的见证者和亲历者。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已超越单纯的文字功能,深度融入到艺术创造、商业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通过守正创新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借助技术赋能构建数字化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依托传播革新重构教育与国际化路径,以及融入生活构建日常化文化语境,成为汉字文化内涵当代创新的核心路径。然而,汉字文化创新也面临技术层面的输入瓶颈、国际传播的文化壁垒及文化传承的断层风险等现实挑战。未来,汉字需在规范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新姿态推广至更广泛领域。

    2025年04期 v.15;No.88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思想政治研究

  • 全面从严治党下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刘亭亭;翟翠玲;

    加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而且是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在廉洁文化建设中面临的认知浅层化、制度协同碎片化、培育悬浮化等结构性困境,从价值引领、制度建构与文化浸润三方面探寻建设路径: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廉洁制度、深化作风建设,夯实思想根基、凝聚价值共识,为高校廉洁文化的系统性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凝练可复制的廉洁校园范式,从而以深层“廉动力”驱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15;No.88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育研究

    王晓源;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出发,系统阐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核心内涵、价值体现、目标方向与实践路径,通过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能够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实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育在内容层面包含劳动认知、劳动态度、劳动道德和劳动追求四个维度,在价值层面需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时代需求为靶向,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对劳动观的价值引领、主体激活、实践转化、体系优化,从劳动力层面保障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序推进。

    2025年04期 v.15;No.88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学生工作研究

  •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郭晋丽;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深入探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策略。通过剖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成因,构建了涵盖预防、介入与后续支持的系统化干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干预措施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危机应对能力,促进其心理成长。本文还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实践建议,指出研究局限,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025年04期 v.15;No.88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 以红色场馆为依托的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冯改花;李鸿凯;

    “大思政课”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红色场馆是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红色场馆为依托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空间局限、营造沉浸式学习场域,契合社会化大课堂转向,增强大学生思想引领与价值认同的质效等。然而,当前红色场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也面临主体责任不明、深度融入不够、思政元素不够鲜亮等现实困境。为此,应从注重顶层设计、深化馆校合作、增强数字技术赋能、强化督导考核等方面入手,推动红色场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服务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2025年04期 v.15;No.88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教育教学研究

  • 吕梁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康小兵;

    吕梁红色文化资源是党领导人民在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具有良好的德育功能,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帮助高中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提高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效果,把吕梁红色文化资源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相融合,采取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教学情境等途径能有效提升高中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吕梁红色文化的认知。

    2025年04期 v.15;No.88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5K]
  • 层次分析法在“录音检验学”课程考核评价中的应用探究

    贾丽文;

    课程考核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层次分析法优化了课程评价过程,提高了评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实践证明,层次分析法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改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层次分析法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旨在为高等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15;No.88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下载本期数据